王敦前后两次起兵造反配资平台哪种好一点,而兄弟王导为何最终站在皇帝一边,实际就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
,这与司马炎篡位登基,而叔父司马孚自称是大魏纯臣是一个意思,就是既当又立。东晋自打开国之后,就始终是门阀世家的一个木偶,皇帝也始终没有控制实际权力,
这就导致了东晋一朝权臣不断出现,从早期的王导和王敦,再到后来的桓温,谢安,庾亮,刘裕。
其中王敦,桓温和刘裕都曾经篡位登基。只不过刘裕成功了。由此也可见,东晋立国时是多么的虚弱。
“王与马共天下”证明琅琊王氏和门阀士族政治实力的强大,也让晋元帝司马睿产生巨大的不安。在度过最初的蜜月之后,王与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。司马睿自然不甘心当傀儡皇帝,开始任用刘隗、刁协等寒门作为心腹。而此时掌控实际权力的王敦的野心极度膨胀。
展开剩余80%在他看来司马睿本是一个才具平庸之人,只不过风云际会才让他有了上位的机会,现在居然想卸磨杀驴,这是王敦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,
更是他野心膨胀的体现,而后王敦先后两次造反,而第一次态度还算暧昧的王导,在王敦第二次起兵后则旗帜鲜明地站在皇室这边,这就说明一个问题,
其他士族可以接受琅琊王氏掌权,但绝对无法琅琊王氏一家独大态势,这也是为何最后篡位的寒门出身的刘裕,而不是其他世家门阀。
公元322年,
东晋安汉侯,督六州诸军事王敦以讨伐震北将军刘隗为名引军内陆,杀奔建康
。而刘隗呢,立即上奏皇帝斩杀在建康的王导。而司马睿不同意。但王导也十分尴尬,虽说东晋衰弱,但也毕竟是国家正统,老王家再牛逼,也不能拿造反开玩笑。而此时的司马睿依然器重,在建康的王氏宗族一律无罪。王敦大军进入建康城,刘隗逃亡到北边后赵政权,刁协被杀。王敦入朝之后将朝中反王势力一网打尽,司马睿彻底傀儡了。王敦随后返回武昌,以向世人证明 ,自己无谋逆之心。
这就是为了警告司马睿,天下是世家的,不是司马家,当年年底,47岁的司马睿因忧虑而死。而原本在家思过的王导出任尚书令,总揽朝政
。王敦在外执掌军权。司马睿死后,24岁的司马绍即位,也就是晋明帝。
可以说王敦这次起兵自始至终都可谓头脑清晰、目标明确,就是为了所有世家的利益。但第二王敦的造反却彻底地站在了所有世家的对立面,因为他自己要当皇帝。
实际上就是在武昌的王敦已经是病入膏肓了,想当皇帝的渴望越来越强烈。公元324年,王敦以讨伐温峤的名义二次起兵造反,
但问题是,司马家虽然是没有实际权力,但好歹是个皇帝,而且并不是汉献帝可比,有一定威信和拥护的。而且世家大族又不是只有琅琊王氏一家。可以说,王家就王敦想当皇帝,其他王氏宗族根本没有这样想法。
维护琅琊王家整体利益才是最高利益
。王导几次暗中劝阻王敦斗被拒绝,而司马绍见王敦造反,丝毫不惧,命大司徒王导为大都督。命温峤,郗鉴二人率兵出征,随即下诏讨伐王敦。王导为了和王敦划清界限,
公开宣称王敦已死,叛军是借王敦名义造反。
王敦此次造反即便不是为了当皇帝,也是为了扩大自己权力甚至准备吃独食,
这就意味着他挤占门阀士族们的利益。
因此第二次起兵叛乱时,这些在他第一次起兵时都对他同情甚至支持的士族,几乎都倒向了另一边。
但起兵的第一仗就打输了,王敦得知一时惊怒交加,摔于马下,过了没几天就去世了,时年59岁。
王敦死后的叛军都毫无优势可言。随着苏峻、祖约等人起兵勤王,叛军很快走向失败。王敦势力的继承者王含、王应父子最终被王舒所杀。事后,司马绍下诏王氏宗族其它人员一律赦免。
王导虽为王敦至亲,但有功于国,加封太保,其他王氏宗族各有封赏。琅琊王氏实力太大,造反都不株连,而且升官。
实际上,王导以及后来的桓温,苏峻等权臣再怎么权倾朝野,但也是既当又立,最多搞搞废立,“行伊霍之事”。没有像王敦这样两度公然起兵造反的,因为在门阀士族时代,无论是皇帝还是权臣,都必须尊重世家大族的利益和现有的政治秩序。
我是清水阿娇配资平台哪种好一点,历史的守望者,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。
发布于:天津市